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实验室、医疗机构、食品工业等领域用于物品灭菌的关键设备,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灭菌效果与操作安全。科学的日常维护能延长设备寿命、降低故障风险,以下是详细的日常维护指南,按使用前检查、使用中维护、使用后清洁与保养、定期深度维护四个维度展开。
一、使用前检查:确保设备“状态正常”
使用前的全面检查是避免灭菌失败或安全事故的首要环节,需重点关注安全装置、管路系统、仪表显示三大核心部分。
1.安全装置检查
安全装置是设备的“生命线”,必须逐一确认功能完好:
压力安全阀:检查阀门是否有锈蚀、堵塞,手动轻提安全阀手柄,观察是否有蒸汽顺畅排出(释放后能自动复位),确保超压时可及时泄压。
压力控制器/联锁装置:确认灭菌锅盖关闭后,联锁装置能正常锁定(未锁定时设备无法启动加热);灭菌过程中若强行开盖,设备需能立即切断加热并报警。
温度传感器与压力变送器:开机后观察仪表显示,确认温度与压力数值匹配(标准大气压下,121℃对应压力约0.1MPa,132℃对应约0.2MPa),若数值偏差过大需停机校准。
排水(排气)阀:检查阀门开关是否灵活,关闭时无泄漏,开启时能顺畅排水/排气。
2.管路与密封系统检查
蒸汽管路:查看进汽、排汽管路是否有破损、老化、接口松动,用手触摸管路(非高温区域),确认无蒸汽泄漏(泄漏处会有明显温度升高或“嘶嘶”声)。
密封圈(锅盖/门封条):检查密封圈是否有裂纹、变形、老化或异物粘连,若弹性下降或出现破损,需及时更换(密封圈老化是导致灭菌舱漏气的主要原因)。
水位管路:确认水位计清晰无污垢,连接管路无堵塞,避免因水位检测不准导致干烧。
3.耗材与环境检查
加水:使用纯化水或蒸馏水(严禁用自来水,避免水垢堵塞管路),加至水位计“最高”刻度线,不可过量或不足(不足易干烧,过量可能导致灭菌时水溢出)。
环境:确保设备放置在平整、通风的区域,周围无易燃物,散热口无遮挡(设备运行时会产生高温,通风不良易导致电路过热)。
二、使用中维护:确保灭菌“过程稳定”
灭菌过程中需实时监控设备状态,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突发故障影响效果。
实时监控参数:灭菌升温阶段,确认压力与温度同步上升;保温阶段(如121℃/20min、132℃/5min),参数需稳定在设定范围,若出现压力骤降、温度异常波动,应立即暂停灭菌,排查是否漏气或管路堵塞。
规范操作程序:
灭菌前需排尽灭菌舱内冷空气(冷空气残留会导致“假压力”,即压力达标但温度不足,灭菌不彻底),通常通过“预排气”功能或手动开启排气阀完成。
物品装载需规范:不可过满(不超过灭菌舱容积的80%),物品间留缝隙便于蒸汽流通;液体类物品需加盖但不拧紧,避免沸腾溢出。
应对突发情况:若遇停电、停水,需待设备自然降温降压(压力降至0MPa后)再开盖,严禁带压操作;若出现安全阀起跳、仪表报警,应立即切断电源,待压力归零后排查故障。
三、使用后清洁与保养:避免“残留与老化”
灭菌结束后及时清洁,能减少污垢堆积和设备损耗,是日常维护的核心环节。
1.基础清洁(每次使用后)
排空余水:待设备降温至室温、压力归零后,打开排水阀排空灭菌舱和水箱内的余水,避免残留水滋生细菌或形成水垢。
擦拭内外表面:
用干净的湿布擦拭灭菌舱内壁、锅盖内侧,去除残留的冷凝水或物品碎屑(若有血迹、药液等污染物,可用中性洗涤剂擦拭,再用清水擦净)。
擦拭设备外部外壳、仪表面板,避免灰尘堆积(面板不可用酒精或强腐蚀性清洁剂,防止损坏涂层)。
清洁密封圈:用湿布擦拭密封圈,去除表面异物,若有粘连物可用棉签蘸温水清理,擦干后涂抹少量食品级硅脂(延长弹性,防止老化)。
2.针对性清洁(每周1-2次)
水位计与管路:若水位计出现水垢,可倒入适量柠檬酸溶液(浓度5%-10%),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,疏通管路;对于蒸汽管路,可定期开启“管路清洗”功能(部分设备自带),或手动通入清水冲洗。
排气阀与疏水阀:拆卸排气阀滤网(若有),用清水冲洗去除杂质,避免堵塞导致排气不畅;疏水阀需检查是否能正常排水,若排水缓慢可能是内部结垢,需拆解清洁。
3.干燥处理
清洁后打开灭菌锅盖,让灭菌舱自然通风干燥,或开启“烘干”功能(部分设备自带),避免潮湿环境导致舱体生锈或密封圈霉变。
通过以上日常维护措施,可有效降低高压蒸汽灭菌器的故障发生率,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,同时保障灭菌效果符合规范要求。